要 闻

王曦所长等代表接受十八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

  

11月12日,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主题为“党组织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集体采访活动。十八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等四位基层优秀党员代表接受了采访。

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时,王曦表示,近几年来,我国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西方先进水平相比,相对还比较薄弱。王曦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建党一百周年,也就是2020年左右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在建国一百周年,也就是2049年左右建成一个科技强国,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国家创新体系。

王曦表示,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多,比例比较小,企业的创新人才也不足,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目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王曦认为,现在科技成果和高端研发人才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但由于评价体系限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不够理想。从主动性方面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去推动他们做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成果转化的难度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要远远超过技术的初始研发阶段。王曦就这个问题提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各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宽容他们的失败。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股权激励机制已经在中关村、湖北东湖高新区以及上海张江开始试点,希望尽快能够推广到全国,也希望能够改革目前的创业板上市标准。虽然目前把创业板上市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助推器,但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并不都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当然,在这方面也需要有产权的保护,为科技创新护航。

其次,要强化成果转化的中间体建设。在企业还没能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之前,建设一些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业研究院,包括实施一些政府引导的真正的风险投资,而现在的风险投资基本上是保险投资,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有限。建议建立更多、更专业的高水准孵化器和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现在科技园区起了很好作用,但只在数量上起到很好的放大量,在科技成果转换的质量方面还存在不足。

第三,要大力吸引“海归”回国创新创业。在国外大企业工作的人具有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一些人创办的公司在国外有非常标准的资本运作经验,这些都是国内目前很缺乏的。把他们引进来,可以带动、推动国内的创新创业。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出的在科技企业和海归人才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问题时,王曦表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是个人才云集的国立研究所,吸纳了一大批从海外回来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我们不要求每一位科技人员都要加入共产党,但是会告诉他们,党的事业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专业人才。我们一方面会把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介绍给他们,中国这些年来的蓬勃发展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也会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给他们,这些海归的同志或者比较资深的科研人员都会从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王曦介绍说,上海微系统所过去几年发展的党员中,有半数以上的是科研骨干,包括从国外回来的科研骨干,目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中40%是党员,这保证了大部分的专业人才都能聚集到党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回答香港大公报和大公网记者提出的海外非常关心的在中央委员候选人酝酿产生过程中的民主和优中选优问题时,王曦首先感谢了记者的提问,并表示,关于“两委”选举工作,目前大会正在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选举过程充分体现了“优中选优”。

此外,王曦在参加十八大上海代表团讨论发言时,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做了“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言。王曦指出,过去十年,我国已由科技方面的全面“跟随者”、“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接近“领跑者”。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20%—30%相去甚远,个中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王曦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上海乃至全国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要善用全球化资源,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王曦建议,希望国家制定更加有利于鼓励创新、推进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如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头费比例、强化股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板上市标准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打好基础。

王曦所长接受十八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

王曦所长等代表接受十八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

王曦所长在十八大上海代表团发言

 

[视频库视频: 聚焦十八大:代表建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聚焦十八大:代表建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视频库视频: 上海代表团热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上海代表团热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