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导师王渭源先生

  王先生,想必是目前所里的年轻一辈可能有些陌生的称呼,但是对于年长的一些人和我来说却永远不会忘却。一直以来,在我脑海中伴随这个称呼的是一位睿智而又慈祥的长者。他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渭源先生,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MEMS技术的先驱与开拓者。每次当他来到实验室,大家都会尊称他一声王先生,在那个普遍将导师称作老板的年代,这声称呼饱含了大家对一位老科学家的尊敬。

 

  初次听到王先生还是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当时系里的一位老师曾师从王先生,博士毕业后来到我所在大学工作。在80年代末期,博士还是很稀缺的,对于那位博士老师我们是很尊敬的。因此,当他需要学生助手辅助开展科研项目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他的团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了MEMS这一新领域。经过半年多的科研实践,我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而他也多次建议我毕业后争取到他的导师——王渭源先生所在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继续深造,跟随王先生从事MEMS行业的科研探索工作。出于对他博士学识和能力的羡慕,我对将来能拜王先生为师产生了极大的渴望。

 

  中国科学院,这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神奇的地方,大学毕业后,我得到了保送资格,鉴于之前的大学经历,我第一时间选择了到王先生所在的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到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涯,不过由于是硕士,我并没有直接成为王先生的学生,而是在陆德仁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学习。但是由于在同一个实验室,和王先生的接触是少不了的。王先生在MEMS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和学术威望,并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是十分宽宏大量的。学术上的成就我没有资格评价,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仅想回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王先生对于所有在实验室的学生们都是很好的,一直把我们和职工同等对待,在待遇上往往能享受到与职工相当的水平。此外,王先生还常常自掏腰包宴请我们这些穷学子去打打牙祭,改善生活,席间也交流一些关于学术上的问题,解决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其他实验室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在日常学习之余更喜欢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对电子电路设计感兴趣。当时实验室的研究以MEMS器件为主,对于器件接口电路的研究几乎没有开展,我就自己找了电路设计软件尝试做些电路。设计电路需要一些资源,由于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是不太属于当时的研究工作范围内的,我有些犹豫地向室里提出了申请,王先生知道后没问原因就直接同意了,这让我有点意外。不过有了支持我就开始进行尝试,设计了几个粗陋的电路,算是能和传感器接上使用了。逐步积累了些经验后,我开始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到外面接了些电路设计的小项目做做。可是有一次周末,当我在实验室彻夜调试时被发现了,王先生知道后只是很随意地问了问我却并没有苛责,并且说多学点东西是好事,但不要耽误了学业,这让我十分感动。后来,我将得到的经验用于传感器的一个控制电路设计,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据此发表了当年实验室唯一的一篇Sensor & Actuator论文,也算是在王先生支持下的一点小收获。

 

  我的课题开始于一个关于静电悬浮的实验,主要用于高灵敏度加速度计的设计,这个课题是源于王先生指导的一个博士的论文,限于时间他没有完成最终的器件验证,仅仅做了理论的分析,而我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器件研究。因此,在很多时候需要向王先生请教有关的技术问题。实验开始并不顺利,有一个环节始终未能按理论分析的结果显现,随后的分析证明其中存在一个局部理论误差,我向王先生指出后,王先生并没有回避而是很满意我能发现这一错误,随后连续数日和我一起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并最终圆满实现了实验与理论的相互验证。

 

  三年的硕士生涯很快结束,王先生找到我,无论是工作也好,读博也好,希望我能留下来。但是我一心想出去工作,并且已找好了一家新外企,因此婉拒了王先生的建议。可是由于那家外企初来乍到,不熟悉政策,导致我入职时间即将错过最后转档期限,一时间我被陷于两难境地。这时王先生并没有因为之前我的拒绝而坐视不理,及时伸出援手,我也因此成为了他门下的博士生,得以继续留在上海学习工作。

 

  读博后,我原来的硕士导师成为第二导师,给我规划了一个博士论文课题,但我并不感兴趣,自行设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对于我的这种行为,王先生再次显示出他一向的宽容大度,还帮助我完善了课题方案和研究思路。在读博期间,王先生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指导,使我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再一次面对毕业时期,我选择了留所工作。此时王先生反而要求我出去,他认为我应该到国外去学习和深造。在他的鼓励和大力协助下我最终前往了美国NJIT的微电子研究中心,开始了长达4年的MEMS器件研究工作,期间也与王先生电话联系过几次,汇报我在美国的生活和交流探讨相关的科研情况。

 

  4年后,20053月,我决定回国,本打算回国后再好好与王先生聊聊,但是就在我启程的前两天,国内传来王先生去世的消息。闻此噩耗,一时无法相信,王先生的音容相貌在我脑海中是如此清晰,那个睿智的老人就这样离开再也无法相见。踏上国土的第二天,我参加了王先生的追悼会,时隔多年,我再一次见到了王先生,容貌依旧,但已无言。

 

  回想多年来王先生的点点滴滴,很多平常事,却难以磨灭,他始终是我心中的偶像。尽管我现在仍在这个研究所,从事传感相关的工作,以博导的身份带着学生,可是想起王先生的学识、智慧和为人处世,我的心中始终充满敬畏,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能像王先生一样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能够在平平淡淡之中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仅以此文深深纪念我的导师、学者王渭源先生。

    

  (作者:李宝清  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